工業設計服務的順利推進,離不開一份權責清晰的合同。但多數企業因缺乏行業經驗,簽訂的合同常存在 “模糊條款”“權責失衡” 等問題,最終導致糾紛頻發 —— 輕則延誤項目進度,重則因設計成果歸屬、付款節點爭議造成經濟損失。深圳時代工業設計(官網:http://www.sztimes.com.cn/)基于上千份合同的實操經驗,總結出工業設計合同需重點關注的五大核心事項,幫企業規避風險,讓設計服務從一開始就 “有章可循”。
細化服務階段:如 “包含用戶研究(輸出《用戶畫像報告》)、外觀創意(提供 幾 套方案 + 幾 輪修改)、結構可行性分析”,避免 “設計到滿意為止” 的模糊表述(可能被解讀為無限次修改)。
明確交付成果:列出具體文件清單,如 “最終交付 3D 模型(STP 格式)、幾張效果圖(含材質工藝說明)、是否含手板”,而非籠統的 “設計方案”。
預付款(50%):在合同簽訂后、項目啟動前支付,用于設計公司前期人力投入(如市場調研、團隊組建)。
進度款(30%):在關鍵節點(如方案評審通過后)支付。
尾款(20%):在最終成果交付且無異議后支付,待樣品確認合格后(避免設計方案與實物偏差過大)。
區分 “著作權” 與 “使用權”:若企業需獨家擁有,應寫明 “甲方(企業)享有設計成果的全部知識產權,乙方(設計公司)僅保留案例宣傳權(需甲方書面授權)”。
約定專利申請責任:明確 “外觀專利由甲方申請,乙方提供技術支持” 或 “乙方代申請,費用由甲方承擔”,避免因專利歸屬模糊導致后期維權困難。
修改次數:“外觀方案提供 2 套初始創意,支持 3 輪修改(每輪修改不超過 5 處細節),超出部分按 XXX 元 / 次收費”,避免 “改到天荒地老”。
驗收標準:用客觀指標替代主觀評價,如 “效果圖需符合《設計任務書》中的風格定位(附參考圖)、結構設計需通過模具廠可行性審核(提供模具廠簽字確認的《評審表》)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