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產品研發的賽道上,時間就是機遇。許多企業在啟動外觀設計項目時,都會迫切想知道 “一般多久能出方案”。作為深耕工業設計領域多年的專業團隊,深圳時代工業設計(官網:http://www.sztimes.com.cn/)認為,外觀設計出方案的時間并非固定數值,而是取決于產品類型、設計復雜度、需求清晰度等多重因素,但專業的設計流程能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,讓方案輸出更高效、更可控。
小型消費電子(如耳機、智能手表等):結構相對簡單,外觀設計更側重形態與材質的搭配,方案周期通常為 7-15 天。這類產品的設計難點在于 “小而美”,需要在有限空間內實現差異化,我們的設計師會通過快速草圖迭代(日均輸出 10 + 張概念草圖),迅速鎖定方向。
中型家電產品(如智能頭盔、無葉風扇):需兼顧功能布局與家居美學,涉及人機交互區域的設計(如按鍵、顯示屏位置),方案周期約 20-30 天。設計過程中會同步考慮與內部結構的適配性,避免后期因結構限制推翻外觀方案。
大型設備或定制化產品(如醫療儀器、工業機械):不僅要符合行業標準(如醫療設備的無菌設計規范),還要體現專業屬性,方案周期往往需要 30-45 天。這類產品的設計需前期投入更多時間進行市場調研與競品分析,確保外觀既合規又具競爭力。
第 1 周:設計師團隊進行頭腦風暴,結合市場趨勢(如 2025 年流行的 “低飽和金屬色”“微曲面屏”),輸出 20-30 張草圖方案,涵蓋極簡、科技、復古等多種風格。
第 2 周:通過 “三維快速建?!?將篩選出的 3-5 個優質草圖轉化為簡易 3D 模型,直觀呈現形態比例;同時制作材質小樣(如磨砂金屬、光面陶瓷),模擬實際觸感。
第 3 周:與客戶同步評審,根據反饋調整細節(如將表殼圓角從 R3mm 優化為 R5mm,增強握持感),最終鎖定 1-2 個方向深化。
完善外觀細節:如按鍵的凸起高度(確保戴手套可操作)、接口的隱藏式設計(提升整體性)。
進行工藝可行性評估:與結構工程師同步溝通,判斷所選材質(如陽極氧化鋁、雙色注塑)是否會增加量產難度,避免 “圖紙好看卻做不出來”。
輸出完整設計文件:包括效果圖(至少 8 個視角)、材質工藝說明、色彩標準(Pantone 色號或 CMYK 值),為后續結構設計打下基礎。
同質化嚴重:套用現成模板,難以體現產品差異化,最終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。某小家電企業曾選擇 “5 天出方案” 的服務,結果產品外觀與競品高度相似,上市后因 “缺乏記憶點” 銷量慘淡,反而浪費了更多時間成本。
落地性差:忽略結構、工藝限制,后期修改率高達 60%,反而拉長了整體研發周期。我們曾接手一個 “爛尾” 的智能音箱設計項目,前期公司用 10 天出的方案因無法解決喇叭開孔與外觀的沖突,客戶不得不重新啟動設計,整體進度延誤了 2 個月。